原标题:先锋,从这里启航

又一年FIRST青年电影展,又一年先锋创作。

从去年开始,我就非常关注FIRST一个新成立的单元,FIRST先锋创作单元。

原因很简单。

FIRST青年电影展,本来就是青年导演的竞技场,是年轻、新锐的集大成者。

而FIRST自2022年与BMW设立的FIRST先锋创作单元,作为影展的单元之一,可以说先锋与先锋的叠加,是最能让我们看到多义性和可能性的试验场。它以短片为介质,旨在支持国内当下的短片创作,鼓励青年创作者的先锋精神。

要如何为“先锋创作”下一个定义呢?顾名思义,就是要够新,够大胆,还要更有前瞻性。

最好的方式,还是用作品来说话。

这种先锋,可能体现在一种视角上的先锋——

比如去年的获奖作品《大桥遗犬》,以“犬”之视角,来呈现人类的世界。将二维动画和三维环境氛围结合,诙谐轻快地展现了“我”所遇所见的人们与生活不断龃龉的无奈。看似风格轻快浪漫,其实是用童真来写现实,用隐忍来写尖锐。

它还打破了一种思维定式:人是不是故事唯一的主体?人类习以为常的生活中蕴藏着哪些荒诞?影片借助另一个物种的视角,让我们陡然得知,人类既是观察者,又可能是当事人。看似导演写的是“犬”,实则表达的还是锋利的自我。

也可能是一种媒介上的先锋——

去年的另一部获奖作品《有羽毛的东西》,全片没有出现演员的面部,以手为媒介进行叙事。它讲述的不仅是女性与家庭,更是移民的身份转换问题。以“手”来表现人物生活,也使得使观众不再聚焦于个人处境,而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在形式上,它也打破了一种视听语言的定式:你要如何“看见”一个人?一定要用眼睛、用面部,去“看见”吗?作品以独特的拍摄聚焦,令我们看见对视听语言的极致追求,在这份美丽且具有想象力的“看见”背后,是创作者超越肤色、种族等自然差异的努力、对全球性公共议题的敏锐回应,以及一份建立在冷静思考基础上的关怀。

到了今年,FIRST先锋创作单元,似乎也更能让人眼前一亮了。

很惊喜地发现,光是纵览先锋创作单元的入围作品,我们就能淘到不少的金子。

《假如公交车走错路了》以伪纪录片的形式,结合了游戏、短视频、脱口秀等多种媒介形式,看似是对日常生活的描摹和戏仿,实则却脑洞大开,以“客观”来写主观,借由不断地抛出问题,来实现了一种“美学上的叛逆”。

《一,二》里,被关在屋子里的女人拿起粉笔,为自己画上一扇窗。小小的粉笔是自我表达的武器,象征着女性的自我挣扎和对外部规训的反抗。看似极简的形式之下,其先锋性就体现在,如何选择一个最为精准的载体、一个最具有表达性的隐喻。

《第十三夜》是一个超自然的故事:“那天晚上,我接到了已离世未婚夫的电话。”

在形式上,这部短片完全是从声音这种媒介所展开的,以单一声音感官创造通感,将电话通讯的声音与画面中粒子的频闪与震动相配合,营造出直观的视觉冲击。

而在内容上,这种“超自然”的观感并不止步于恐惧和惊悚,反而在更为宏观的意义上,制造了一种沉浸式的、诡异的无序感,打破了感官的边界。

《九龙皇帝》看似是致敬了九十年代港式惊悚喜剧的风格,其实也融入了电子音乐和游戏等当下的元素。这也是目前香港的青年电影人正在尝试的事情,让经典的类型片模式,变得更具有当代性,承载更多的信息量和时代声音。

这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先锋性。先锋有时候并不在于完全的推翻和打破,独立思考、改革与融合,也可以是年轻人的创作态度。而先锋的独特性,正在于它的不被定义、不被束缚。

今年获得了「先锋创作荣誉」的《是日访古》,更是一部非常自由、充满实验性的作品。

这部短片选择了一个很有趣的切入点:时尚广告剧组来到海边拍摄,却发现提前搭建的美术装置因海水涨潮消失不见。于是一名美术助理提出,派出无人机飞向海面搜寻装置。

短片的高光片刻,落脚于形式上,无疑就在于无人机的视角升空的一霎。它驰骋于海洋之上,制造了一种极为独特的、梦境一般的视听沉浸感。在VR与影像技术高速发达的当代,《是日访古》所做出的,正是一种以当代切入未来的影像探索。

而在内容上,从吵闹的剧组,到寂静的大海,故事隐喻的正是一种逃离,从钢筋水泥、人类文明,逃向海洋和自然。美术装置被“鲸吞”入海,人类也终将被吞没于海洋、于博大的万物起源。当无人机拉高的一刻,被拉高的不仅是影片的视角,正是它的整体格局。人类的秩序、自然的秩序……一切都将回归本源,回归大海。

透过这部《是日访古》,或许我们能够进一步看到,怎样的创作,才是青年的、先锋的、值得被鼓励的。

它会带给我们一种最直觉的「冲击」。无论是感官上的冲击,还是对于电影形式的既定秩序的冲击。

《是日访古》将个体视角搭载于一架小小的无人机之上,《第十三夜》用单一的声音叙事打破视听叙事逻辑,《历历如画》将叙事主体由人转向画作,将画作放置于被异化的场域中……

无论从叙事、剪辑、声音和音乐来看,这些作品都很大胆、很令人耳目一新。它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对主流叙事的反叛。敢拍别人不敢拍的,敢想别人不敢想的。

这种既危险又浪漫、既尖锐又年轻的冲击性,敢于打破常规、突破规则的实验性,正是先锋创作的体现。

另一方面,这些作品既是飞扬的、叛逆的,又是扎根于现实的。

这一点,或许能从本届FIRST先锋创作单元中获得“特别关注”荣誉的《另一面镜子里的梦中之梦》之中,得到很鲜明的体现。

这部短片同样做了一件非常浪漫、又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它让我们看到了视障者的世界。

作品尝试用影像建构视障群体的世界,借助胶片和3D打印技术,令人对视障者的世界感同身受。乍一看,这部作品在形式上似乎是晦暗、抽象的,但这正是创作者的刻意为之。他希望能在电影里制造一种感官的缺失感,借助视觉讲一个非视觉的故事。

在看过这部短片之后,很难不被导演的尝试所打动,也非常理解,为什么这样的年轻人值得站在舞台上,值得被先锋创作荣誉所肯定。

先锋,并不意味着远离生活,反而恰恰是贴近生活,从而打开生活的不同维度。从对社会议题的观察而着手,找到创作者的自省和洞察力。它们兼具着电影美学上的实验性探索,及电影内核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或许,这也正是BMW与FIRST合作设立BMW先锋创作单元的意义所在。

它旨在鼓励青年创作者们,在技术迭代、创作理念更新的时代下,该如何不断去探索影像创作边界,作出更具有先锋性和前瞻性的尝试。如何以鲜明的影像风格和打破常规的形式,来切入社会现实,隐喻和关照更为深刻复杂的社会命题。

它展现的,是电影创作中的探索性、生长力和多义性。

今年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就在于,BMW 和FIRST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了。以FIRST先锋创作单元为锚点,而又不止于此,通过未来电影院和后座剧场等体验,激发更多人的向往和参与。

「后座剧场」以32:9悬浮式巨幕让观影与车内体验进一步融合。

这其中的先锋和前瞻性,首先是对于画幅的革新:以32:9悬浮式巨幕颠覆想象,拓展影像与空间之间的更多可能,带来全新视听体验。

而同样,这也进一步探讨了当代人与车的关系:后座剧场拓宽了我们的车内体验,更拓展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生活里,车不再是一种代步工具,反而变成一种私密的个人空间,或是一种独特的、自我的表达。

驶入高原的「未来电影院」,更是让人心驰神往。

FIRST与BMW以“未来电影院”为理念,合作打造了一所坐落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阿什贡国家地质公园的户外汽车电影院。

银幕架设在高原峡谷的丹霞地貌中,观众乘坐汽车驶入高原并抵达阿什贡国家地质公园的户外汽车电影院后,无需下车即可进行观影,以前瞻性的开阔视野,感受被光影照亮的夜空。

“汽车影院公园”曾是我们一代人的童年,却似乎已经渐渐远去。而当日渐式微的“汽车影院”走向自然、走向更开阔的世界,这种形式重新又变得焕然一新。

从过去走向未来,从都市走向旷野,这是我们的心之所向,这也是另一种对于先锋的最佳注解:勇于探索、打破规则,影像就能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力。

扎根向下,高速飞驰。

这正是BMW与电影行业合作的最佳注解。

作为一个百年品牌,BMW与电影业的合作由来已久。它不仅时刻保持着先锋姿态、与时代最新潮的共鸣,还有着作为行业引领者的社会责任感。

而纵观BMW与中国电影人的合作,也不难发现一个特点:BMW始终在关注着国内青年创作者的生态。

2022年,BMW与FIRST青年电影展,开启品牌与电影领域合作新篇章,重新拉近品牌与电影领域的连接。

2023年初,BMW AHEAD影像计划横空出世,BMW与坏猴子影业携手,建立品牌自有赋能平台,传递先锋态度。借由品牌主导的更大平台,给予更多青年创作者表达空间。

而到了2023年的盛夏,BMW与FIRST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以更多元、深度的内容表达品牌先锋精神,鼓励青年的想象和创造精神,也持续强化品牌文化/艺术领域布局。

以先锋为理念,鼓励多元探索的创作;以开放的心态,去聆听和尊重青年创作者的灵感;予以他们极高的创作自由度,以寻求新的思考和新的表达方式。

再一次,我们看到了BMW 先锋电影艺术的延续性,也看到了一个百年品牌的先锋,格局和想象力。

更多

猜你喜欢

83
476
608
798
96
347
48
748
424
109
更多

相关热播

370
845
770
71
699
138
485
945
950
524

影片评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